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,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尤为重要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“两个确保”,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文件从粮食生产、耕地保护、科技支撑、宏观调控和消费等关键切入口入手,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,在农业保险、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,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,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,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2023年,我国粮食产量13908.2亿斤,比上年增加了177.6亿斤,再创历史新高。粮食库存充实,供应充足,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。但也要看到,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,结构性矛盾、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。
中央财办副主任、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,中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、流通、消费,打出了政策组合拳。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,明确了稳面积、增单产的主攻方向,提出了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的任务目标。
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。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,实施“价格+补贴+保险”的一揽子政策措施,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,让农民种粮有钱挣、能得利。在价格上,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,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,防止“谷贱伤农”;在补贴上,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、稻谷补贴政策,优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,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,提高补贴效能;在保险上,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,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、大豆保险有序扩面。在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方面,突出压实责任和强化扶持两手发力,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重点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,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,让地方政府抓粮不吃亏、有动力。
我国耕地稀缺,扩大耕作面积空间有限,粮食增产潜力关键在提单产。中央一号文件明确,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,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,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。重点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。在种子上,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。在耕地上,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,完善农田水利设施,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
粮食安全说到底是食物安全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、国际情报室主任张学彪认为,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、确保“米袋子”安全的同时,还要关注“油瓶子”“糖罐子”“菜篮子”安全。扩大油菜面积,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,提高油料自给率。加大糖料蔗种苗和机收补贴力度,提高甘蔗良种覆盖率,提升甘蔗机收水平,促进甘蔗增产增效。加强“菜篮子”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,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,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;完善液态奶标准,规范复原乳标识,促进鲜奶消费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,面向整个国土空间资源要食物,支持深远海养殖,开发森林食品,让全国人民吃得饱、吃得丰富、吃得健康。
我国已经建立了生产、储备与进口协调机制,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,但各种“黑天鹅”“灰犀牛”事件频发,容易引发粮食不安全事件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。张学彪认为,我国粮食调控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,能够确保粮食充足供应,维护市场平稳运行。要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,为精准调控奠定坚实基础。充分发挥政府储备粮的作用,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、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,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。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调节国内余缺,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,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农业合作,确保进口稳定性。(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)